胃鏡報告經常見到這的一種描述:胃底(胃體或者胃竇)可見一個粘膜下腫物,表面光滑,超聲胃鏡提示腫物來源于固有肌層,考慮間質瘤可能。那么,什么是間質瘤?間質瘤是惡性的嗎?胃間質瘤有哪些臨床表現?胃間質瘤該怎么治療?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專家給大家詳細解答。
什么是胃間質瘤?
胃間質瘤起源于間充質細胞,85-90%來源于胃固有肌層的腫物就是胃間質瘤,其余的情況見于胃平滑肌瘤及其它少見粘膜下腫物。因此,超聲胃鏡提示來源于固有肌層的腫物大多是胃間質瘤。胃間質瘤多發生于中老年患者,40歲以下患者少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胃間質瘤的病因現在認為與基因突變有關,但具體誘因尚不明確。
間質瘤是惡性的嗎?
腫瘤良惡性的問題往往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一般來說,間質瘤的良惡性之間并無明確的界限,從良性到惡性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腫瘤生長,其惡性特征逐漸顯現。大部分小于2cm的小間質瘤都是良性的,在人的一生中僅僅會表現為非常緩慢的生長方式,而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也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但也有非常少數的小間質瘤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漸出現惡性腫瘤的特征。因此,中國胃腸間質瘤專家共識暫時將所有胃腸間質瘤依據手術后的復發風險分為四級:極低度復發風險、低度復發風險、中度復發風險、高度復發風險,這個分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分級。其中那些極低度復發風險的間質瘤幾乎就呈良性表現了。
胃間質瘤有哪些臨床表現?
絕大多數胃小間質瘤都是沒有癥狀,并且往往都是因檢查其它疾病過程中偶然發現的,隨著胃間質瘤的逐漸增大,出現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嘔血、黑便、腹痛、腹部不適、飽脹、早期飽腹感和明顯的腹部包塊。
胃間質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CT是胃間質瘤首選的影像檢查方法,并且需要同時做平掃和強化CT。在行胃鏡檢查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行超聲胃鏡檢查,來判定其深度、來源、性質和周圍組織的關系。
胃間質瘤怎么治療?
1.對于最大徑≤2cm胃間質瘤,如無臨床表現,并且超聲胃鏡無不良征象,可定期隨訪觀察。直徑>1cm者,通常每6-12個月復查超聲胃鏡或增強CT,直徑≤1cm者可適當延長隨診觀察時間間隔。如果有些患者難以接受反復的胃鏡檢查、不能堅持隨訪者,應與患者商議是否行早期切除,可在胃鏡定位下,行腹腔鏡切除。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絕手術切除或胃食管結合部間質瘤,可考慮進行胃鏡下切除。
2.對于直徑>2cm的胃間質瘤,首選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3.對于一些特殊部位、手術需要切除多個臟器、難以根治切除或者可完整切除但手術風險較大的胃間質瘤,我們可以考慮術前先藥物治療,待達到手術要求后,再行手術切除。
胃間質瘤術后隨訪?
病理報告為低危的患者,每6個月隨訪一次,持續5年。中、高?;颊?,應每3個月隨訪一次;持續3年,然后每6個月隨訪一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隨訪一次。隨訪內容為腹腔及盆腔強化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