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隨著冬至的到來,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由此拉開序幕,此節氣是養生保健的最佳時期和關鍵時機,而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些中醫冬至養生方法在簡單中蘊含著大道理,值得世人沿用推崇。
中醫認為,冬至養生應以“養藏”為原則?!饵S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就是說隨著冬季的到來,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蟄蟲伏藏,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
此季節也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人們應當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時,要注意避寒就溫,鍛煉身體要動靜結合,能夠微微出汗正好,如果出汗太多會造成汗多泄氣,導致閉藏的陽氣頻頻耗傷,有悖于冬季陽氣伏藏之道。冬在五臟應腎,腎的主要功能是“藏精”。
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遵循“秋冬養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蛇m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不僅可以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還可適當吃一些青菜,因為青菜中維生素含量較豐富。但要注意需經常調換青菜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